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慎海雄:丹青难写是精神 ——我们为什么举办“何以中国”大展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22-05-15 03:26:12  点击:335 
分享: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回望历史,一眼千年。

千年前的102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降世。对于如何书写历史,以变法垂范百代的他留下了丰神远韵、雄健峭拔的感叹:“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百年前的1921年,探索中华民族历史本源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尘封卷轴,因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而不断地被实证、被刷新、被激活。

历史走到今天,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我们凝望新时代的如椽巨笔,不禁深思:该如何在这个壮丽时代的“丹青”史册里,为前人和后世挥写新时代中国之“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正是源于这样的努力,我们举办了“何以中国”大展,交出一份中国国家媒体的时代答卷。

清晰记得,2018年3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的第一周,我参加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国家宝藏》第一季研讨会。

当九家知名博物馆的馆长和一众专家促膝围坐,当大家赤诚热烈地探讨总台的创新创造、感谢央视节目给博物馆和文博界带来的思考、触动、激活……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现实意义。

也正是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从《国家宝藏》到《中国国宝大会》,从《典籍里的中国》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从《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到《美术里的中国》……近年来,总台通过一次次创造性实践,不断探索新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溯源民族根魂,筑牢文化自信,书写新时代的“丹青史卷”。

此次与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促成这样一件文博盛事,是总台人带着培根铸魂的使命责任,完成的又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

此次大展为何定名为“何以中国”?我想,“何以中国”的回答里,包含着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包含着一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接续努力的傲人成果;包含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博物馆人、文博学者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的耕耘笃行;也包含着我们作为媒体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执着追求。

中国人讲究“格物致知”。这本沉甸甸的图录,收录了“何以中国”大展中集纳的来自全国30家博物馆的130余件/套珍贵文物,横跨八万里,纵贯五千年——何尊、玉琮、皿方罍、金项饰、商鞅方升、长信宫灯、牛虎铜案、后蜀残石经、鄂君启金节、金瓯永固杯、藏文《四部医典》、文渊阁《四库全书》……

如果说,观众和读者们感慨最多的是如何将这么多顶级的文物汇集到一起,我们则深知比汇集文物更难的,是完成顶级的思考和表达。诚可谓“黑白之间有七彩,此时无声胜有声”。

报考考古专业,曾是我学生时代未及践行的志愿。或许正是因此,而使每一次面对文物的瞬间,都更容易共情于物中蕴含着的祖先的理想。与古人对话,与先贤交流……一件件无声的文物恰如一位位令我辈敬仰的长者,屹立在我们面前。片片甲骨,包藏着华夏文明的萌芽;何尊的铭文,勾勒出“中国”二字最早的模样;云梦秦简中,留下了大一统起点处律法思想的赫赫威严;皿方罍的器身上,斑驳着流转百年、“完罍归湘”的国运跌宕……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一切文明的诞生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滋养,而中华文明本身也正像一条日夜奔腾不息的长河,起于涓微,广纳百川,历经五千年风雨,成长为一往无前的浩荡渊流。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祖先的思想、创造和精神,沉淀在一件件无语的文物中,就如同河床上的石子,告诉我们这条河曾走过怎样的路、我们的先人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告诉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何谓“源远”,何以“流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今天的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何以中国”,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一次叩问和探寻,是我们为新时代的丹青写出精神!今天的世界,很不太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回望过往,它也是在以一种知古鉴今的方式,正在为世界文明之路提供中国航标!

2022壬寅暮春

作者:慎海雄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

总监制 ▏杨 华 张利生

监 制 ▏徐朝清 闫 爽

主 编 ▏张亚东

编 辑▏张思琪 张 涛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