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娱乐在线  >> 查看详情

揭秘影院排片潜规则:陪酒换场次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17-12-12 22:50:01  点击:10946 
分享: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当你走进电影院,看到售票台的荧幕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电影,而你想看的影片却只有寥寥几场――不是上午10点,就是晚上11点,有些影院甚至一场没有。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中默念一句“妈蛋!”而这样的状况在4、5月尤其明显。

在好莱坞大片《速7》 、《复联2》 前后夹击、超级IP电影《何以笙箫默》、《左耳》的左右围攻下,夹缝中求生存的《闯入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其上映当日排片率不足1.5%,逼得导演王小帅不得不发公开信,称“这是一场实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并呼吁广大观众“请你挺我!”      

一时间,“到底是谁在操纵影院排片?”这个只有电影业内人才会关心的话题竟成了普通观众讨论的焦点。带着疑问,本期《贵圈》专访了资深电影发行人耿跃进、享有“中国第一排片手”美誉的唐秀霞、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UME华星国际影城副总刘晖以及其他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人士,为你全方位揭秘影院排片的背后秘密。

疑问1:排片越高票房越高?人次x票价是关键

所谓排片率,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成绩。

排片率高低悬殊 有人撑死有人饿哭

王小帅控诉《闯入者》排片不足1.5%王小帅控诉《闯入者》排片不足1.5%

目前,中国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27000块。一般情况下,影院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24点(午夜场等特殊场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时计算,扣除每场之间15-20分钟的间隔,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5-6场,全天的放映总量则在13.5万场至16.2万场之间,取中间值约为15万场。

由于基数较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影片如果能占据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拥有每天5万场的放映量,绝对是大片水准;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1万场,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今年4月12日《速7》在国内公映,光“零点场”就超过1万场,到了白天其排片率又接近60%,达到8.46万场,一天的放映总量超过9.5万场创历史纪录,首日直取近4亿票房。相比之下,王小帅执导的《闯入者》尽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5%,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首日票房仅50万,几乎被判了“死刑”。

排片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还要兼顾上座率

王导的遭遇,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排片”这个概念,也认识到它对于影片的影响力。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当然不是!

《哆啦A梦》口碑发酵,排片稳中有升《哆啦A梦》口碑发酵,排片稳中有升

《哆啦A梦:伴我同行》正在国内热映,目前累计票房已接近3.5亿。不过该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势。该片发行负责人之一蔡元坦言,其实并非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由于《哆啦A梦》第一天表现良好,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

一增一减,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很大差别,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往往刹不住脚,一泻千里;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片子牛到不行”的错觉,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狼图腾》等片就是代表。

观影人次+票价才是衡量票房的标准

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答案依旧是不能!不过“双高”的影片至少可以为票房创造更多机会。

实际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个较虚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对的。假设给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同样,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一个100人的小厅,80人看,上座率为80%;而一个500人的大厅,200人看,上座率才40%。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中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约为15%,这意味着大部分座位平时都空着,总的观众人次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票价是变动的,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非黄金场次8折、3D影片比2D要贵、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而观影人次,则是“排片比例+影片实力+影片热度”的直接体现,观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

疑问2:影院经理操纵排片?命运握在观众手里

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但它却能左右你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那些想看《闯入者》而无门的观众,可以集体向影院经理们“投诉”。

首日排片不看口碑只看卖相

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多大容量的影厅等。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要让影片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因为“影院经理也是观众。”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说。

尽管《何以》上映后频被吐槽,但仍大卖尽管《何以》上映后频被吐槽,但仍大卖

那么,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简单来说,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观众反应怎么样;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有着多年排片经验的唐秀霞说,一部影片上映前,她经常会去网上搜集大家对它的评论,如果评论够多,不论是骂还是赞,至少说明它关注度高,就要加以重视。

而上映第一天之后,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人多的加场,人少的减场。

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

当然,凡事均有例外。即便是经验老到的影院经理们,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手发行过《天地英雄》、《夜宴》、《手机》、《可可西里》等上百部影片的资深发行人耿跃进表示,“其实还是看影片本身,命运在市场手里,在观众手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大年初一公映的《狼图腾》。由于春节档强手如云,影院经理们对于娱乐性不强的《狼图腾》,普遍不太看好,甚至有人预估其票房只能勉强过亿。果不其然,该片首日排片只有10%出头。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其首日票房却高达4600万――这就意味着它拥有着超高的上座率。此后,《狼图腾》凭借超强口碑,排片量逐日递增,最终狂收7亿票房,啪啪煽了一堆人的嘴巴。

《狼图腾》在春节档上演票房逆袭神话《狼图腾》在春节档上演票房逆袭神话

也有影院经理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干预,引导观众选片。2014年春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映。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经理尽管已经预料到该片票房不会难看,但他本人却对这种综艺节目翻拍的电影十分反感,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电影,也不建议观众看。首映当天,其影院九个厅,经理毅然只排给了《爸爸》一个厅。结果,第二天的票房数据出来后,他不得不给《爸爸》加场,因为“谁都不能跟观众过不去”。

另一位资深电影发行人、中国电影集团的赖暝蚓坪笮ρ裕如果片子本身不行,“就算你是影院经理亲爹,他也最多只能给你一天空间”,因为影院自己也得活命。

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影片都只能在影院“一日游”的真正原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费尽周折终于登录院线,但上映之后票房反响不好,场次就会立马骤减,甚至下线。

疑问3:排片不受外因干扰?分成红包已是常态

博纳集团的董事长于冬做发行起家,他笑言当年不少电影的排片,都是靠“拼酒”拼出来的。往前倒数10几年,中国的影院还比较稀少,很多发行人员都是拎着拷贝挨家挨户拜访影院经理“求放映”,有时候放映合同直接就是在酒桌上签的,甚至闹过“一万票房一杯酒”的故事。

刘德华、黄晓明为求排片也得“陪酒”

刘德华为电影跑发行,称“陪酒”太尴尬刘德华为电影跑发行,称“陪酒”太尴尬

如今互联网时代,数字拷贝可以直接网络传送,省时省力。但是,拼酒的风气却并没有过时。2013年底,香港警匪片《风暴》在国内公映前,身为主演、发行人和监制的刘德华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再也不想做发行了,因为要陪片商和院线老板吃饭、喝酒,实在是太尴尬了。

有着同样经历的明星还有黄晓明,今年4月底他投资并主演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上映,为了宣传推广这部影片,黄晓明也是拼了老命。据一位发型工作人员透露,《何以笙萧默》公映前,黄晓明不但亲自跑到多个城市请影院经理吃饭,还亲自给他们夹菜、然后拿着自己的手机与他们“求合影”,玩“么么哒”。目的只有一个,博得影院经理的好感,在同等质量影片竞争中,能多给《何以》排片。

返点分成、塞红包见怪不怪

其实再往深一步追究,为了获得更高的排片,陪饭、陪酒都是小儿科,甚至连返点、塞红包这种赤裸裸的“贿赂”也早已成为业内常态,尤其在二三四线城市。

刘德华曾经提过一句“返点”的事情,称如果选择与影院“合作”的话,影院会适量增加影片排片,但前提是收取10%的票房返点。据多位院线人士透露,返点现象确实存在,但比例没有刘德华说的那么高,上限基本是票房的3%。以《何以笙箫默》为例,影片最终票房3亿多,按3%返点的话,也要付出上千万的代价,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返点”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返给院线或影院,这算是正大光明的“合作”关系;但更多情况是返给影院经理个人,这就属于私下“塞红包”。拿了好处的影院经理会在排片上给予一些比较隐蔽的倾斜。

给返点、塞红包已成电影发行业潜规则给返点、塞红包已成电影发行业潜规则

唐秀霞之所以享有“中国第一排”的美誉,除了业务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她从不收红包,连饭局和酒局也不参加:“因为不收红包,这个行业里很多人对我意见很大,感觉我是坏了规矩。”

不过,即便是收了红包,影院经理们也不可能彻底拯救一部影片的命运,比如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闯入者》安排30%以上的排片。“其实所谓的倾斜,也只是在两部影片都差不多的时候稍加照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透露,比如一部影片原本的排片是7%,另一部影片是8%,将两部影片的排片数字颠倒过来,就不容易被人察觉。

除了“返点”和私下塞红包,还有片方与票务网站的合作包场,甚至也不乏有片方自己掏钱买场次和票房的,目的是想营造一种“火爆”的声势,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影院。

排片规则有门道:3D版先考虑 片长短占优势

虽然出现了上述种种乱象,各种影响因素也不一而足,但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影院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游戏。“开电影院不是做慈善,直接目的是为了赚钱。”一位影院经理说。于是乎,各种投机取巧的排片规则也应运而生。

规则1:黄金场次全给大片 小片只剩“垃圾场”

到底怎么排片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就有无穷门道和学问了。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既然《速7》、《复联2》这类影片那么火,为什么它的排片最高也只有接近70%而不是100%呢,影院全放映它不是更赚钱吗?

《闯入者》只排一场,并且属于无效场次《闯入者》只排一场,并且属于无效场次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有效场次和无效场次的问题。所谓有效场次,就是观众比较多的场次:比如上午12点至晚上10点,尤其是晚上18点至21点,属于“黄金场次”,这个时间段影院一定会排观众最多的影片,比如《速7》或《复联2》,甚至可能出现只放某一部影片的情况。

而上午12点之前和晚上22点之后的场次基本属于无效场次。对于一家影院来讲,由于早上的上座率普遍不高,影院可能只安排5场放映,3场《复联2》就能满足需求,另外两场完全可以挪出来放映《闯入者》和《十二公民》,即便每场只有20个观众,但加在一起好歹也有40人。

规则2:3D版本优先考虑 片长短更占优势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影片的格式和片长。唐秀霞分析说,影片格式不一样,票价也不一样――2D和3D的影片票价至少相差10元以上,所以放映时肯定首先排映3D版。《战狼》本来也有2D版本,但上映时几乎没有影院排2D,因为放3D更能赚钱。

影院只排映《战狼》3D版本影院只排映《战狼》3D版本

此外,影片的片长也是重点考虑因素。比如《哆啦A梦》是95分钟,《复联2》是142分钟。放映2场《复联2》,足够放映3场《哆啦A梦》。如果《复联2》每场50人,平均票价80元,放映2场得到的票房是8000元。《哆啦A梦》就算每场只有40人,平均票价70元,但放映3场它的票房收入就是8400元。虽然只多出了400元,但它的观影人数要多20人,这20人可能还会在影院消费爆米花或饮料,加起来的利润要远远超过《复联2》。所以这个时候,院线经理会更愿意排《哆啦A梦》,因为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赚得更多。

规则3:大厅留给优质片 小厅照顾“特权片”

第三个因素就是影厅的座位数。现在中国的影院大部分都是多厅影院,少则有五六个厅,多则有10来个厅。这些影厅的大小并不一样,有的有三四百个座位,有的只有一两百个、甚至只有几十个。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看放映场次则毫无意义,因为几十个座的影厅,你可能放映5场才抵得上大厅放映1场的人数。

基努・里维斯执导的《太极侠》当年是由万达投资的,于是上映时万达院线给旗下影院下达了“指导意见”:每天至少保持4个厅放映。但是,由于该片上座率不行,旗下的不少影院便悄悄将它换到了小厅放映,大厅则放映别的影片。所以《太极侠》看起来场次很高,实际票房却上不去。

所以,即便电影是院线或影院自己投资的影片,但为了保证影院利益的最大化,影院经理也只能在面儿上支持,并不能彻底改变它本身的命运。

他山之石:美国发展多院线 法国政府干预排片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数十条主流院线,但清一色都是商业院线,过于同质化,因此不同类型的影片不可能在这里获得完全公平的待遇,这是王小帅的苦衷。

美国:多种院线消化不同类型电影

反观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美国,不同类型的电影会进入不同类型的院线,各自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比如像《速7》、《复联2》这样的影片主要进入商业主流影院,它们大多是多厅影院,主要消费群体就是青少年。第二类是只有一两块屏幕的艺术影院,主要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以及重播经典电影。第三类影院则是汽车影院,它票价低廉,主要放映低成本电影。正因为层次分明,大家各得其所,互相不构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法国:政府干预排片最多不能超过1/3

在法国,政府的态度则更为强硬,会出面干预影院的排片比例。法国文化部长菲莉佩蒂曾介绍说,法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三分之一。“这是政府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做出的硬性规定。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是业余的市场经济。”该措施有效防止了一片独大、小电影被吞噬的现象。

中国电影市场仍有待加强

但在中国,这一切都还不大现实。首先,我们的市场并没有放开,美国、日本、韩国、甚至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基本都没有数额限制政策,每年公映的电影多达数百部甚至上千部,中国去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卖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给予限制,没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须强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难生存。

其次,中国现在并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中影集团或一些大型影视公司一直吵着要建,可一直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儿,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成本难以回收是根本原因。多位受访人士建议,一些中小投资影片如果特色十足,走走国际市场、或者投放网络、以及卖到电视台播放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总结陈词:


不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创作者肯定都希望它能被更多观众看到,这不仅是利益回报,更是价值体现。

而对影院经理来讲,给予一部影片什么样的排片,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游戏,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评判。毕竟开影院不是做慈善,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所以当《推拿》、《闯入者》、《十二公民》这类口碑上佳的影片没有获得更多排片和商业市场认可的时候,相关主创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因为它早已活在人们心中。

当有一天,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观众人次和观影口味提高、一些影院愿意支持多种类型的电影而不把赚钱当做唯一目的的时候,大家自然都有活路。



相关产品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