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前沿  >> 查看详情

非洲成中日角力新战场/孔永乐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17-12-13 00:38:50  点击:10805 
分享:

  近日,中国和日本分别派外交大使出访非洲多国。传媒报道显示两国都承诺提供巨额援助计划。对普罗大众而言,外交政策一向难以捉摸,而外交分析亦需要许多相关的经验陈述。本文只简单从政治及社会的角度讨论中国与日本在非洲发展的多种考虑。在本地学术界及传媒界内,相对而言,非洲研究在芸芸地区研究之中论述较少。

 
  论述中日两国最近在非洲的访问之前,我们先要了解“非洲”。肯尼亚记者及作家Binyavanga Wainaina曾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写非洲”(How to write Africa) 的小文章,文中提到描述非洲时谨记要用“非洲”(Africa)、“黑暗”(Darkness) 等字作标题。同时,千万不要用一幅“非洲黑人”作封面或插图(除非那人曾获得诺贝尔奖),取而代之是AK-47或“非洲”部落的图片。当然,作者的说法属半开玩笑。非洲在人类文明v史上子兄匾地位。但近几十年内“贫穷”、“疾病”、“暴力”等词∪捶从沉诵矶嗳诵哪恐械“非洲”印象。我们先要抛开这些观感,否则难以对中日两国与非洲地区的关系作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何谓援助计划?大概来说,国与国之间的援助计划可以分为人道及紧急援助(Humanitarian and emergency aid)及发展援助(Developmental aid),当中又可细分为双边(Bilateral)或多边(Multilateral)援助。人道及紧急援助多涉及短期效益,以及针对某一范围(例如地震救灾);发展援助则多讲求长期成果,并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援助计划对当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等长远影响。现在中日两国在非洲的思虑应为后者。
 
  中日两国在非洲多国的援助计划是什么呢? 据媒介报道,两国的援助计划包括兴建发电厂、修建铁路、开发石油及天然气等。二次大战后,中国在非洲多国的援助还包括派遣医疗队伍,以及提供无条件借贷等。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曾写了两篇文章论述援助计划。根据亨廷顿之见,援助可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相关,当中,纯粹主义者(Purist)更认为援助只应追求经济利益而应当与当地的政治利益没有丝毫瓜葛。
 
  不过,这些都是经济学理论之谈。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中日两国在非洲的援助会否对当地社会带来影响及转变值得深思。有学者指出,非洲的社会结构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单以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便有超过一千多个不同族群(Tribes),而每个族群亦各自有独特的语言和习俗。当深入与非洲社会族群建立发展计划时,以中文和日文为主要语言的专家能否有效与各族群沟通及了解当地的政治及经济情况,从而令援助发展有效实行?
 
  中国需全盘考虑周详计划
 
  学术界有一论述指出,族群和语言的多语化阻碍非洲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日两国对非洲多国的援助表面上是经济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之讨论。中日两国本质的文化也有差异,这对思考中日两国在非洲的活动及互动时有更深远的文化意义。
 
  政治学上其中一个重要探索是统治的问题,简单来说,即如何令当地群众生活得到改善。上世纪末,有研究显示东亚地区富裕中产阶层的建立大都来自农民或工人家庭。中日两国的经济在战后不同时段都大幅跃升,群众亲身经v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转变。现在,中日两国在非洲的援助计划有没有特定的阶层对象?抑或最近中日援助计划只集中于某一阶层(如技术工人)?
 
  再者,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试联想,自幼在香港学习英语的莘莘学子不自觉地会接触西方基督文化。一些长期生活在英美等地的中国人在起居饮食等方面会受到“西化”。某程度上,非洲大部分地方受阿拉伯文化及回教文化的影响。如上述,非洲的社会,多个群体亦有独特的社会和经济观念,中日的东亚文化会否与当地群众的宗教生活起了变化?明显地,这些问题本质上已经超越单单两国的外交来往。
 
  笔者认为,近期中日两国在非洲的援助计划并不单纯是两国的问题,细心思考,对于何谓“全球化”和“现代社会”有更深远的意义。单从道德立场出发,无论是美国人、中国人或是日本人,帮助别人永远是一种美德。不过,若果欠缺全盘考虑,忽略当地的社会习俗和政治利益,不论在“亚洲”、“非洲”、“欧洲”,甚至于香港这细小都市,v史告诉我们援助难免会产生许多问题,因此,近期中日两国在非洲的援助更值得不同国籍与界别人士的深思和讨论。 
 
作者于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