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满怀农工老表情 心系援疆戈壁滩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17-12-12 01:05:04  点击:10305 
分享:

――江西援疆农工党员工作纪实

 

这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人口小州、经济穷州、边防大州、战略重州――江西对口援建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祖国南疆最西部边境,那里气候恶劣,天气多变,多风,多浮尘,干旱少雨,温差较大,总人口48.43万人中,汉族仅占7.2%7.09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荒滩戈壁山地就占90%,其北部和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个国家接壤,有长达1170多公里的边境线。从20138月至20142月,江西第八批92位援疆干部人才就分两批次来到这里,其中有4名是农工党员:来自南昌市的高级工程师熊伟、九江市的主任医师张国强和鹰潭市的杨红松、瑞昌市的高级教师陈新娅。由于克州没有农工党组织,为了更好发挥农工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得到农工党江西省委的文件批准,援疆不久就成立了江西省援疆工作农工党临时小组。一年来,他们这四个“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继续成就人生的价值。

 

    倾情项目建设的“老表”工程师

    克州下辖的阿克陶县,53.23%是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沙尘暴、地震频繁,是个相对落后、闭塞、艰苦的西部边陲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江西对口援建,也被作为江西第一百个县,现年44岁的熊伟,作为江西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项目组组长,也是援疆农工党临时小组的负责人,一来新疆就一心扑在了阿克陶的项目建设。

刚来时,口鼻流血、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尤其进入2014年,周边暴恐事件真真切切地连连发生在熊伟的身边。他淡然置之,像许多援疆干部一样,默默写好遗嘱,全身心投入工作,因为他深深懂得,援疆项目建设关系到新疆阿克陶县的千家万户群众,项目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到民族团结大局。他本着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原则,体验过汽车在悬崖峭壁边驰行的恐惧和一天坐车颠簸十多个小时的难受,曾以两天行程近千公里,走过木吉乡、布仑口乡、恰尔隆乡等边远乡镇;

曾冒着暴恐袭击的危险,途经多处危险路段,实地查看过12个定居兴牧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到阿克陶最偏远的乡镇进行调研,期间经历过隔三岔五地震的频频“骚扰”,领教过在海拔4800米以上雪域高山时的高原反应,忍受过在缺水、没电的乡镇夜宿几天的艰苦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面对漫漫长夜的枯燥和寂寞的难耐,以及对远离亲人的绵绵万里的思念……与他之前所处的繁华城市和安逸生活大相径庭,但他很快克服一切困难去适应环境,像沙漠中的胡杨一样扎下根来,把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传递给了广大人民,也把江西老表的真诚和情意传递给了受援地,深受老百姓的称赞。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熊伟经常或顶着烈日,或冒着严寒,或裹着风沙投身于工地上,脸黑了,身瘦了,人疲了,他没有一句怨言。工作上的“拼命”和当地条件的艰苦导致身体“罢工”--胆结石从1个变成5个,从0.2厘米长成1.7厘米,但他努力克服身体上的强烈不适,坚持加班加点工作,查看指导工程进展、听取项目责任单位和管理人员汇报、现场解决工程上的实际困难、发现并改善项目管理现场的不足,协调相关部门的项目推进等等,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班下班,与项目责任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共同商讨工作;在狠抓当年项目的同时,他还勇于担当,与受援方一道经过连续几个月奋战,扎实的完成了20112013年未完成的老项目的清理和收尾工作,理清了定居兴牧、富民安居等13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摸清了家底,盘活结余资金近千万元,初步建立了全面细致的项目台帐、档案......2014年江西共安排援建项目18个,援助资金16710万元,而在阿克陶县,经他之手已经建成500套保障性住房;县三中综合教学楼已经竣工;江西一大道、全民健身中心已交付使用;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妇幼保健院主体工程已完成;就业创业基地孵化中心建设正在加速推进;4300户富民安居工程、12个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工……这些项目无不渗透着他的汗水。

    一年多来,他还不断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共写心得体会、学习笔记20000余字,并认真系统的学习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上十本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书籍,对工作不断精益求精;他还先后撰写了《阿克陶县旅游产业发展方案》、《援疆项目建设和管理模式探讨》、《"两居"工程建设形式研究》等近2万字的调研文章,组织起草了《关于援疆“十三五”规划的初步建议》等,为克州、为阿克陶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江西省新一轮援疆政策及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也为当地规划建设行业部门规范和完善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极大帮助。

 

    治病救人的白衣战士

    来自江西九江医专附属医院的年过半百的张国强,是在医疗卫生战线工作了30年的普外科医师,挂职克州人民医院普外科科室副主任;来自江西余江县的52岁的杨红松,是医院的放射科主任,挂职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科室副主任。怀着为党分忧、为国出力的情怀,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条件积极响应党中央支援新疆工作的号召,一位瞒着年近8旬、两次脑梗塞、一次脑出血长期瘫痪在床的母亲,不远万里来了;一位面对上有年迈老母、下有怀胎八月的儿媳、妻子工作繁重之现状,毅然决然接受援疆重担奔赴新疆。在已过去的一年援疆工作中,他们的工作已初显成效,深受当地百姓信赖。

    单从做过的手术来说,一年来,张国强完成过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查术13例,复杂二次胆道手术5例,残余胆囊手术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肝包虫病手术10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肠切除、肠吻合手术2例,腹股沟疝手术14例,巨大的滑动性疝手术5例,阑尾周围脓肿手术7例;他还与其他医生一起,参加过1例车祸致腹腔肝脾肾破裂大出血、损伤性血胸、左侧股骨骨折、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手术抢救;参加过两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参加过1例颅脑损伤、创伤性湿肺、肠破裂手术;参加过1例子宫破裂术后腹腔脓肿、脓毒血症、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手术......做这些手术经常熬到半夜,均使病人转危为安,受到病人、家属以及普外科医护人员的好评,也使克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危重病人手术及管理能力上了个新台阶;他还承担医院病历等医疗文书的督导检查工作,检查归档病历160例,运行病历160例,共320例,为援疆医院的病历质量的提高贡献了一份力量;为了迎接克州人民医院创“三甲”评审工作,自20148月份起,张国强医师就把双休日、节假日几乎奉献给了医院,义务承担起评审科室的顾问工作,把自己在九江三甲医院工作的经验和评审经历,毫无保留贡献出来,为年底克州医院“三甲”的评审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平时,他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等,通过工作中的言传身教,通过阿图什市广播电视台《健康热线》栏目,带给对口援助的医院、全州医疗工作人员和广大百姓。他的事迹先后刊登在《中国新闻网》、《天山网》等新闻媒体。

    杨红松医师对口援建阿克陶医院,这是一所二甲医院,但人才极缺,如他所在的放射科,唯一有一个副主任医生还出去进修了,只剩一个主治医生,其余都是见习医生及医师。他一来就发现这儿的设备并不落后,像CT都是16排的,比江西不少县市的设备还要先进很多,但由于缺少人才,设备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只能做普通CT 扫描。经过他一系列的有效建议和举措,医院能做CT增强扫描,提高了服务水平;平时他兢兢业业,要负责所有CT报告的书写及签发,在科室里坚持每天早上读片,把一些疑难病例拿出来分析 ,并帮教本科室两位低年资的医生,他的到来给医院CT诊断正常率的大辐度提高起到重大作用;他还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医院提供了不少合理化建议,严格了规范管理,减少了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适逢阿克陶县医院二甲评审,他积极传授经验,亲手整理资料,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创二甲之中,是医院二甲评审中唯一受到表扬的科室;他还发现这儿的肺结核病人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到,经过认真调研他提交了《关于阿克陶县肺结核病多发原因与预防》的课题报告,被录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西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编写的《光荣使命》一书;下半年他还被指派参加了阿克陶县乡村医生的培训讲课活动,给36名乡镇医生上了7堂课,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各乡镇医生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各乡镇医生希望经常得到他的帮教,以全面提高各乡镇医疗水平,他欣然应允。

两位白衣战士,始终保持了一贯严谨的作风、诚恳的态度,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真正做到“零差错,零纠纷,零事故”,同时也给克州的医院带去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了技术援疆的重要作用。

   

    播种希望的灵魂工程师                

46岁的陈新娅,来自江西省瑞昌市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29年。虽已人过中年,也算是千帆过尽,本该享乐秋色,却是依然勇敢挑战自我,舍高堂别独子,万里援疆!

    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女士援疆,比男同志有更多的困难,刚来时她微信日记写道:“吸浮尘  ,走滩途,馕难咽  ,语不通。惊闻昆明暴徒凶,忧听马航班机丢,梦也怵怵,心也忧忧。挂念父母衣食不周,想念我儿难眠到子丑”。幸喜丈夫全力支持,放下手头工作,来疆作伴。适逢阿图什公交公司大量增驾,A驾照司机难求,很快他就应聘了公交司机的工作,从此俩人形影相伴,为众人羡慕。然而两个月之后,一天天还未亮,就有接二连三的电话响个不停,原来是家里一邻居一大早发现从陈老师家阳台上有水不断流到一楼,估计是房间内有水管破裂,邻居没有陈老师电话,找到了陈老师一个10年前的老同事让辗转相告,这样众亲友陆续得知,电话与她。接到电话她心急如焚:那90平米的两居室可全是木地板呀。“远水解不了近渴”,只好电话78岁的老父母去找人处理,那天正是母亲节,可把母亲给累的。过年回家才得知,两位老人找人排水、搬东西、撬地板、翻晒、重铺,陆续忙了好几个月,而楼下住户又反映他们家天花板渗水可能与此有关,又找人撬卫生间......地板发黑、东西发霉了不说,直接人工、材料付费6000余元,还让年迈的老父母操碎了心,陈老师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而为了让她安心援疆,家里人一直电话“忽悠”她“没啥大碍”。

陈新娅对口援疆单位是克州二中――克州唯一一所用汉语教学的中学,与其他9位援疆老师共同接手了为他们而设立的两个高一“江西班”的教学工作,由于该校高中生是经国家内高班及江苏、江西内高班等学校选拔后留下来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氛围不浓,家庭教育配合度不高,命名“江西班”给教师们压力很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教好这批学生,她不论寒冬酷暑、节假双休,常常手不释卷、思考探究,打造她的历史魅力课堂。来疆不到一个月,她就承担了一节面向全校教师的公开教学课,获得好评,但毕竟年近半百,近几年来又主要负责学校管理工作,煞费了辛苦,“...蓦然回首,镜前惊见,几缕白发现鬓间。是奉献,添历练,星星点点。”她微信日记这样记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中,她所教的历史学科每次考试成绩像其它科目一样在同年级保持遥遥领先,期末考试在历史试卷难度不低的情况下她班学生历史最高分出现少有的90分;在学校对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她获得的好评分排在了前三;她牢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中注重以正面教育为主,传递新理念,在参加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组织的“争做民族团结的使者,传承红色基因的先锋,干事创业的能手”征文比赛中,她的征文《播种梦想  留下希望》获一等奖,文中她写道:“要给南疆留下什么样的人才?这关系到南疆未来的发展和希望!我想不是留下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讲功利、不爱疆的庸才来接班,而是能给南疆带来发展、带来希望的朝气蓬勃、充满理想、充满创新精神的青年!我们,万里迢迢而来的援疆老师,更是那播种梦想的园丁!我希望我走了,能给孩子们留下一生的影响、一辈子的回忆,而不是过眼烟云;我希望我走了,留下的是一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诚信品质、满怀梦想、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积极上进的青年栋梁。”;20151月,她还接受克州教育局的邀请,为克州70多名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一场题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道与技”的专题讲座,获得好评。

    伴随着援友们的日益熟悉和了解,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才女”,因为她的多才多艺。2014年清明时节,在阿克陶县举办的“援疆情,中国梦”谷雨诗会活动中,她参与修改朗诵稿(该朗诵稿获得谷雨诗会诗作一等奖并刊发在《新疆日报》、《江西日报》上)、指导集体朗诵并做了领诵之一,该朗诵获得一等奖;10月底她还不放过寒暑假和双休日,以一个老人大代表的情怀,做起了调研,撰写了1万余字的《当前克州学前教育发展初探及相关建议  》调研报告,此调研报告与获奖征文一起,也被录入《光荣使命》一书;她撰写了《从江西到疆西的白衣战士》等各类稿件上十篇分别刊登在《中国新闻网》、《江西援疆网》及《克孜勒苏日报》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了援疆工作,传递了正能量;当地记者和江西记者对她们夫妻援疆的报道《夫妻援疆――无悔的选择》和《昆仑山下激荡援疆真情》也被刊发在  《克孜勒苏日报》和《江西日报》上。

    满腔农工老表情,心系援疆戈壁滩。大漠深处,我们看到了他们意志、品质、修养的光彩在绽放。四位农工党员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恪尽职守,认真履责,发挥着农工党员的模范作用,正以优异成绩回报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为江西添彩!为农工党增辉!(陈新娅  熊伟)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