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学艺术  >> 查看详情

上手:细察中国古陶瓷内心的独白

来源: 西非在线  日期:2020-07-02 22:13:34  点击:13008 
分享:
上手:细察中国古陶瓷内心的独白

上手:细察中国古陶瓷内心的独白

点击次数:13008
发布时间:2020-07-02 22:13:34
描述

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洪加祥谈古陶瓷鉴定

洪加祥(中)辅导收藏爱好者鉴赏明嘉靖青花盖罐

     (洪加祥,浙江开化人,原浙江日报首席记者,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全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全国工商联古玩业文物艺术品鉴定中心顾问、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华厦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特聘院士、浙江世贸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顾问;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收获》等报刊发表千余首诗,曾供职于《金华日报》、《浙江日报》。1986年后专攻报告文学,著有《梦中的橄榄树》、《死亡火把》、《匍匐在岁月风雨中的花朵》和《山林启示录》、《美丽的忧伤》、《最后的芭蕾》、《古瓷秘语》等32部专著出版;曾荣获全国抗洪模范、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称号,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报告文学奖、中国青年报刊报告文学一等奖、浙江作协报告文学一等奖、广东省报告文学一等奖以及浙江省作协优秀散文作家奖和诗歌奖等计120余次。)
     无论是观察,还是鉴赏,大家通过上手触摸古陶瓷,体验中国古陶瓷的凉阴、莹润、硬滑之感,胎体轻重之感,釉下青花沉胎骨之感,釉上彩瓷的凹凸之感,以及彩釉上的蛤蜊光之感,通过触摸这些古陶瓷的包浆,其实,是在体验古瓷的一次历史性的内心独白。这与隔着玻璃观看古陶瓷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古陶瓷的手感,即上手的感觉,是学古陶瓷的第一步。这一步很重要,许多人为什么玩假货乐此不彼?就是因为在关键的第一步走错了路。
      他们上手的瓷器如果不是老的,而是地摊上的假货,那么,上手的感觉就是错的。甚至有的人,最后玩成了“国宝帮”,这就更悲催了。
     上手真品的感受,尽管掌握体验起来,极其不容易,需要千百次地不停的上手真品,才能领悟手感,读懂古瓷向你发出的特殊信息。
      其实,任何一个物件被生产加工出来后,只要时间放长久了,就会“显旧”,就算物品没有任何损坏,你依然能感觉到它的些许老旧,这时因为时间长久了,物件表面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古瓷釉面犹如人的皮肤,从婴儿、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人的皮肤会随着岁月流逝而产生变化。婴儿的皮肤细嫩光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粗糙干燥,寿斑也逐渐增多,色泽也由浅变深,由淡黄慢慢呈深黄,最后呈黑褐色。但古瓷的釉面正好与之相反,真正古旧的釉面,随着岁月的氧化,会有莹润而滑腻、鼓起来的感觉,因而被行内人称为“婴儿的屁股,滑滑的,干老而润润的(注意不是嫩嫩的釉面,那大都为化学釉)。这就是古瓷的另一种用眼和手去上手的感觉。高手观古瓷,釉面无论多旧,无论包浆润亮如新,还是能看出一种叫“湿透感”的感觉。当然,这种经验被我总结是上手的最高境界。你没有十几年的努力,是感受不到的。

洪加祥在英国伦敦一家古玩店,鉴定康熙五彩人物盘。

       不过,上手的最高境界,是认识旧器如新是个宝。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陈列着1700多件精美的中国瓷器展品,时间跨度从公元3世纪到20世纪,不少展品是世上唯一现存的,包括了五大名窑:汝定官哥钧。许多中国瓷器珠光宝气,旧器如新。如果放在地摊上,许多人可能就不敢认,它似乎太新了。但我们通过上手观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种老货如新的瓷器,手感与地摊上的膺品完全不一样。
      历代能工巧匠制作的工艺品、艺术品、赋予文化含义的自然产物等等,也会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专业人士为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包浆”。后来,师古藏古爱古的人们,又推崇、追求这种莹润、油腻的玉质感,最后,成了一种高尚雅致的文化现象。事实上,就是家里炒菜的铁锅,用上几十年也有包浆。只是这种包浆随处可见,不甚珍贵,也就无人关注了,但它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包浆,说明这口锅不是新锅,已用了几十年了。
        通常,大家在博物馆里观看古瓷,只能观看造形和釉面装饰,无法感悟古瓷的包浆和胎质、釉面的细微变化,更看不出明清官窑彩瓷上的使用痕迹和蛤蜊光,如果能有机会上手触摸与观察,你才能亲历这些包浆,釉面干老而莹润,抚摸釉面如婴儿屁股的肌肤,滑溜而莹润,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手感经验。

康熙青花五彩仕女人物盘,英国丘吉尔山庄藏       

     古瓷的手感,是我一直强调的实践经验,也是判断一件瓷器是新是老的基本要素,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耿宝昌老先生曾说,作为新入行的收藏人,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对圈子跟对人”。所谓跟对人就是跟对有古瓷手感经验的人。很多新手可谓是“钱壮怂人胆”,以为有钱就可以进入收藏领域,就可以到古玩市场上买到真品,没有手感作基础,这肯定行不通。收藏是个特殊的行业,一直是收益风险自负,制假卖假行为基本没有行业约束和法律制裁,使得收藏圈变成实实在在的血腥江湖。既然是江湖,江湖自然有江湖的圈子,玩真品的圈子,玩赝品的圈子,仿造的圈子,做旧的圈子,布局杀猪的圈子,摆摊开店的圈子,拍卖的圈子等。圈子与圈子之间错综复杂,作为收藏新人通常是一头雾水。所以跟对人,学会掌握古瓷手感是入门的首要一课。
       跟对人才能真正亲历亲为,上手古瓷掌握手感知识。一些国外或省外跟我在微信上学了几年古瓷鉴赏的同志,现在仅仅以看照片为主识别,他们尽管许多人智商很高,才华出众,但为什么一到真实场景,面对古瓷时,会败下阵来?
   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上手古瓷这必要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上手过成千上万件古瓷,没有形成手上的感觉,仅仅靠看照片和把玩瓷片,是很难学会真正识别古瓷的真假的。
       因为有了手感,你会慢慢懂得一个道理:古瓷受到几百年、上千年的岁月氧化、化合作用,釉面上一定会形成华滋、莹润、凉滑之感;而新瓷器因为窑烧火气未退,又缺乏岁月氧化的皮壳,而显贼亮、干燥、僵木和毫无滑润之感。尤其是有的作伪者,为了煺去釉面上的火气,用酸去咬表皮火气,但触此种釉面,粗糙、干枯,上手一摸便知。现在有的化学釉做得过于油性,但肥厚、均匀而无层次,甚至见不着一点胎骨,这就是属于高仿的了,但一上手就观察得出其多处破绽。
      掌握古瓷的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我国著名古瓷鉴定家、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执行会长包章泰曾与我交流,认为古瓷的上手与眼鉴一样,是极其必要的一环。当然,上手前要少听别人讲故事,讲这件东西的由来。不然的话,故事听进去了,听别人说是老件,未上手心态就变了,想的是如何值钱。就会越看喜欢,越看越像真的,这种未上手就先入为主,其实是很危险的,对于眼力尚未俱备的人来说,肯定影响上手后的判断能力。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大英博物馆藏。    

       行话说:“世间有好人就必有坏人,藏界有真品就必有赝品。世间好人多坏人少,藏界赝品多真品少。”
       为什么呢?尽管真正的老物件有时会伴随一段动人曲折的美丽故事,但现在讲故事的人太多,切忌盲目相信故事。某某人的东西,哪里哪里出的,包浆如何如何,青花装饰如何如何精致,比那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还漂亮,还要值钱等等。其实,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的故事,也够精彩动人的。其收藏者原是一位荷兰人,其曾祖父在北京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时,购下了此罐。这只青花罐在这个家族中已经流传了四代。前些年,那户人家的小儿子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后来,这个青年把大罐捧到佳士得公司驻荷兰办事处,希望能拍卖。但办事处的人不识宝,认为罐子“还没里面的光盘值钱”。后来,有佳士得瓷器专家在办事处门边看到这只未被青年拿走的青花罐,才发现这件瓷器珍稀无比,再后来拍卖价达2.3亿元人民币。可见真故事也可能是动人无比的。安徽收藏家朱明瑞买古瓷时,从来不听故事,看到再多的好东西,也只取其一两件心动的真品,上手反复体验,直到没有任何怀疑才下手。他说,市场上卖古瓷的小贩,有时像卖仿古玉的贩子一样,总要编出一套美丽动人故事,来强调器物的真实性,有旳会指天发誓,说假的全家死光,并且当场吃掉,其信誓旦旦,仿佛他自己从墓中盗掘出来似的。还有的人会拍胸脯说,古瓷是祖上传下来的,谁谁谁可以作证,假的我马上砸掉云云。老朱说,对于这些表演,初学者要十分当心。收藏古董,一定不要听故事,要看东西,上手触摸真假,一定要用眼睛和手去“淘”,而不要用耳朵去“淘”。
       即使手感认可了的古瓷,我仍要在此善意的提出:“对于一些流通性不好的文物艺术品,即使价格比拍卖行便宜很多很多,但也得选择精品入藏,中不溜鳅的东西也不应该入藏;而对于流通性好的藏品,传承有序的古瓷,在价格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时,或者稍微高一些,也应当果断投入。”这“流通性”其实是一句行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凡是生坑或来历不明之物,均无法流通。如果是有闲钱买来赏玩,或为社会计,为未来着想,亦可少量在古玩市场择优而取。
     神密的手感,是反复体验、对比体验和春夏秋冬不同体验的结果,有时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因为人们的手感本身就存有诸多差异,更因为作为依据和参照的轻重感的人的感觉系统和体系,是无形的、记忆的、 动态的和非标准的,因此,要让这些非标准、非量化、不确定和随机性很强的手感经验,去评判不同的感知对象,得出准确而又无疑义的结论,还需要窑口、造型、胎质、装饰等等古瓷另外秘语加以佐证。因此,手感尽管很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老实说,釉面不同,手感也会不同,因此,手感尽管重要,但不可以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这是因为,现在景德镇高仿的各窑口瓷器,釉面普通使用化学釉。这种釉面的手感,也有油腻感觉,但由于釉面看上去有点“嫩”,因此摸之有点湿滞,手感没有古瓷摸上去细腻、干硬的滑溜,加上釉面均匀,没有古瓷那种干老之后的质朴,因此,大家学习上手时要特别小心,仔细辨别。
    其实,我们需要谨记和遵循的是,手感本身就是动态的感知和动态的平衡,以动态的感知去感知动态的事物,不取得一个动态的平衡就将千头万绪、茫无所措也茫无所知。 而这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就是靠经验和记忆形成并保留在我们头脑中的因人有异、异中求同、小异大同的包括轻重感在内的各种手感的感知、参照、对比、修正、判 定和决断的体系和系统。鉴赏古瓷的人的专业责任,就是要不断补充、更新、丰富、发展和完善我们记忆中手感的经验,去伪存真,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其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切实提高收藏界的区分力、辨析力和鉴赏力。   

 

洪加祥向全国各地收藏爱好者讲授收藏知识。

    但是,到市场里去上手是有风险的,因为很少有“漏”可以让你去捡。你不要想去捡漏,贪图便宜的心理,更多的是给你带来受骗上当和吃亏。即使你有幸捡到一次“漏”,但莫想从那个人的手中再拣第二次,如再去上手练摊,也许你就要掉入陷阱。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地摊市场练手要谨慎。前不久,我陪浙江收藏家徐颜吉到开化市场上买古玩,他收藏的经验值得借鉴。他认为:“我上手古瓷后,买不买东西往往要考虑一会儿,一是,是不是真品?二是,是不是遇上非得要买珍品?”他的上手经验不无道理。世界上,要想买的东西不少,要想买的古瓷珍宝也不少,绝对不可能你一出手,便会卖光了的。五千年的中国古瓷,上手辨真很重要,但上手不一定就必须买回家,因为即使就是珍宝你也是买不光的。只有养成此种心态,上手机会才多了,选择机会也会多起来,眼力也会随着上手好起来,心里因为淡然也会开心很多。这是因为,镇定上手,也不会上大当了,也许,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测试和心态上手。
       此外,也别与从书上刚学会几句古瓷常识与鉴定方法,就满市场找小摊小贩对话与交流手感经验,他的手感是紊乱的,真假难辨的,因此多聊也许会对消你原有的“武功”。有位跟我们学了不到半年的上海人,三个月内居然通过圈内人鉴宝,拿到真品去卖,赚了30多万元钱。他以为自己不得了了,到处以他人师傅的名义,忽悠和蒙蔽他人,对外甚至说自己学了十多年,收藏了20多年,还刊在报纸上,其实他至今还学了不到三年!他两眼一抹黑,根本不识货,岂能买卖古玩?!被我们“谢绝”入群学习后,他干脆拿着电筒煞有其事地到古玩市场练摊。其实,他一张嘴,那些久经考验的摊贩就乐了:“又来了一个棒锤。”这种人夜郎自大,又没有真瓷上手的经历,因此,没有了师友,他的生意成了无源之水。在此,但愿这种特别聪明之人,还是老老实实从瓷片学起,从上手和跑窑口做起,不做没学会的生意,这是千百年以来老祖宗留下金玉良言。
      手感的体验心微如丝,可以说学无止境。每一次上手,你会对不同品种的古瓷都有新感觉,只要有了良好的手感,只要把玩不止,就能深切体验到古瓷能与你天天对话的无穷乐趣。
       掌握古瓷的手感,是鉴定程序上的必要一环。通过上手,我们才能积累手感经验,循序渐进。其实,收藏古陶瓷,是一门以经验为主的学问,不可能一踟而就,必须从识窑口、玩瓷片、掌握手感等最基础的几步慢慢寻找入门,还必须多与行家多交流,建立自己的鉴赏标准和鉴赏系列,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才有可能做到在收藏古瓷上的厚积薄发。在此,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只有万千次的上手,总结出的千变万化的手感经验,才能让你在收藏路上最后不至于再失手。

相关

    暂无信息